
七下9《木兰诗》知识清单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得胜还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诗歌中的木兰形象,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即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这种人物身份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使得木兰形象纵然过去了千百年,依旧被大众所喜爱。 本单元以“爱国情———为人文主题,所选课文均聚焦于保家卫国等相关内容,具有浓郁的抒彩。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学生需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抒情方式,调动联想和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景,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采用做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木兰诗》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目,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还能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为思考有效教学策略,现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 一、梳理故事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代父从军 诗歌开篇,即交代了木兰从军的背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通过木兰织布时的异常表现,以及后来的简短问答,引出她的忧愁———当时“柔然犯边”,可汗征兵抵抗(据考证,木兰一家应该是北魏王朝的子民,与柔然之间有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按照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军户家庭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合适的青壮男子可以参军。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开启了整个故事。 2.奔赴沙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作为军家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木兰有条不紊地准备出征物资,随后踏上征途。“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地点的迅速转换和环境描写,“旦”和“暮”的切换,让人感受到了木兰奔赴沙场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对父母的不舍和奔赴战场的急切,同时也点明了前线战事的紧张。 3.十年征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虽然用语简洁,却内涵丰富,短短几句诗,高度概括了木兰漫长而艰苦的征战生涯。“万里”极言征途之远,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敌人奋勇厮———朔气”极言北地环境恶劣,“寒光”点明在作战过程中夜不卸甲,说明当时战事惨烈,“百战死”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的残酷,“十年归”则点明了战争时间的漫长。 4.还朝辞官 十年征战,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丰厚的赏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论功行赏的时候,木兰被封为“尚书郎”(二品官),吗,面对君王的赏赐,木兰不为所动,“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之所以毅然辞官,原因有二,一方面因为她不慕荣华富贵,心中牵挂的是故乡和亲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的女子身份,在北魏时期,女子征战沙场的不少,但是入朝为官的却不多(女子为官大多是宫中女官)。加之此前代父从军有欺君之嫌,辞官也在情理之中。 5.恢复女装 木兰回到家中,收到了家人的欢迎,无论爷娘“出郭相扶将”,还是姐姐“当户理红妆”和弟弟的“磨刀霍霍向猪羊”,都表现了家人对木兰的深切思念。对于木兰来说,回复女儿身,也让她欣喜不已,“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充满戏剧性,既展现出木兰女扮男装的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