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58629

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日期:2025-05-0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371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人教,二年级
  • cover
《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准确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算式,再到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该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让学生学会使用脱式计算的规范格式进行同级混合运算。 (二)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运算顺序,避免因运算顺序错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同级混合运算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卡片、空白练习本,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知识。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是对四则运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教材通过呈现一系列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如阅览室人数变化、购买橡皮的价格计算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同级混合运算,并逐步探究其运算顺序。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新课 在黑板上写下几道简单的一步计算的加、减、乘、除法算式,如:5 + 3、12 - 7、4 × 3、18 ÷ 6 。请学生快速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回顾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运算中,除了这些简单的一步计算,还会遇到更复杂的运算。比如当一个算式里出现多个加、减运算,或者多个乘、除运算时,该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 (二)情境探究得方法 创设情境:向学生描述这样一个场景,阅览室里上午有 53 人,中午走了 24 人,下午又来了 38 人,提问学生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再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列出算式,可以是分步算式,也可以是综合算式。 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列出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对于分步算式 53 - 24 = 29,29 + 38 = 67 ,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是先算出中午走后剩下的人数,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对于综合算式 53 - 24 + 38,重点进行讲解。 探究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 53 - 24 + 38,提问学生这个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发现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运算,属于同级运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因为是先计算中午走后的人数,也就是先算减法,再算下午来的人之后的总人数,即再算加法,所以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在黑板上示范 53 - 24 + 38 的脱式计算过程,强调等号要写在算式下面的左前方,并上、下对齐。即: 53 - 24 + 38 = 29 + 38 = 67 让学生明白使用脱式计算,更容易看出运算顺序。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解题过程,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拓展延伸深理解 提出问题: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15 ÷ 3 × 5,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算式与之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尝试计算 15 ÷ 3 × 5,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交流讨论: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