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课程标准要求 内容要点: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认知提示: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教学延伸: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部编(2019)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三、学情调查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根据上述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及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4、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 五、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难点:长征精神。 六、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讲解法、 指导法、 小组合作学习、 情景模拟法 七、教学流程 第一篇章 绝路逢生———开始篇 第二篇章 山重水复———过程篇 第三篇章 历史丰碑———胜利篇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音频、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听诗歌《长征.七律》设问:这首歌的歌词是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学生回答:长征。老师接着说,对,这首诗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红军为是么要长征?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千难万险取得最后胜利的呢?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重走长征路,了解这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毛泽东诗歌对长征描述,感知长征的艰难,初步认识长征。(二)第一篇章 绝路逢生———开始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81结合红军五次反围剿概况表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图表,重点从指挥者、战略战术方面考虑)结论:博古、李德等人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老师:面对要被消灭的境地,红军该何去何从?学生:进行战略转移。老师:很好,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即开始了长征。请同学们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能力(三)第二篇章 山重水复———过程篇 (插入地图、增强学生时空观念)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材P82-P83,找出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主要地点和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生小组内写出并展示,师生共同归纳。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放弃去湘西,改向贵州 ↓强渡乌江,解放遵义(1935年1月)↓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设计意图:根据图示,结合课本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况,学会识读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让学生帮助老师做长征路线照片墙。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长征途中事件的了解3、遵义会议———历史的转折点(利用遵义会议视频再现遵义会议场景让学生在情景感受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认真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内容播报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学生答: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 内容:纠正·肯定·选举·取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