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稳重重要语言,把握情感 1.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虑及母校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爱国热忱 小结: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微笑”、“温和” “反抗”; “黯然”、“泣下” 主要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君,那么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他们在惨案后的表现如何? ①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悼念遇害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她们的勇毅。 ———沉痛之情 ②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愤懑之情 ③麻木民众: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哀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想要唤醒麻木的国人,勿忘血债! ———悲哀之情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