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61506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882834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书愤 陆 游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心念收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就是陆游。 他在花甲之年作《书愤》,他又是为何而“愤”呢 导 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读懂诗歌,学习诗中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 作品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读懂诗歌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知晓诗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和《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 赏析诗歌 解题 书 愤 动词,写,抒发。 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倒装:北望中原 首联:提挈全诗,奠定悲愤的感情基调 “世事艰” 指什么? 1. 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 2.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如此艰难。 3.此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 想要收复失地。 2. 诗人早年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手法:虚实相生 形象的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次对敌作战取得胜利表明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并且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对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