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知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视频 知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初读古诗 注意生词 注意语音语调 思考为什么庐山一会儿岭一会儿峰呢? 01 02 03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字学习 侧 庐 缘 峰 cè fēng lú yuán 山峰 顶峰 侧面 侧目 穹庐 茅庐 缘分 机缘 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望庐山瀑布 唐朝·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解诗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 / / 有节奏 有重音 朗读古诗 注释 横看: 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各不同: 各不相同。 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 因为;由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解诗意 诗意:(庐山)横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 侧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高耸入云的山峰 苏轼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后两句的感叹。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明诗意 诗意:我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看不清 认不清 因为 这 因果倒装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