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原子是质量、体积都很小的微粒。那么,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能不能再分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历程 ①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a.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b.当时对原子的认识 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②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 a.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b,当时对原子的认识 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③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 a. 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a粒子轰击金属,实验发现多数a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个别的α粒子被弹回。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 b.当时对原子的认识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卢瑟福实验 如下图所示,α粒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用它轰击金属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 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个别的α粒子被 弹回。实验结论:(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其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 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 动方向;(3)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原子核时被弹了回来。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④玻尔的分层模型 a. 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当时对原子的认识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即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2.原子的构成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 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B.α 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 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 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D 【解答】由图甲知,大多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变化较小,即受到原 子核的排斥力小,这说明原子核很小,即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 的 ,A 不合题意;α粒子与原子核互相排斥,而原子核带正电,说明 α粒子带正电,所以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B 不合题 意;图乙是表示原子结构的一种模型,C 不合题意;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模型法,D 符合题意。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的构成 ①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除外)②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而原子呈电中性,因此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 ③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一质子数。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核电荷数一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