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人版(2024 年)科学一年级下册 《和谐共生》教学设计 课题 11 和谐共生 课型 新授课 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详细且准确地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并全面深入 地阐述其带来的便利与弊端。 2.清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多方面影响,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 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 科学思维: 1.通过自主观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 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探究实践: 1. 借助亲自动手进行旧物改造和参与主题大赛的实践,充分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态度责任: 1.显著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深刻且真切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与紧迫性。 2.着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极大地激 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并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重点: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带来的 利弊,从而切实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切实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从认知层面转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 并且能够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 课堂导入 用的图片,如五颜六色的塑料玩具、透明的塑料水杯、各种塑料包 装袋等,同时播放一段节奏轻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 1 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后,播放一段环境受污染(重点突出塑料污染, 如白色垃圾堆积在海滩、河流中漂浮着塑料瓶等画面)的视频,视 频中配以沉重的音乐和旁白解说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 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它们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可是,我们也看到了环境出现了很 多问题,那些堆积如山的白色垃圾、被污染的河流,这些和塑料制 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可以先在心里想一想。”通过这样的对比 展示和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探究与发现 (一)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片,同时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自主寻找并 记录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情况,对 于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轻声给予提示,如“想想你每天上学用的 课 文具,家里的生活用品”等。 - 5 分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分享自 己找到的塑料制品,并且共同探讨这些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教 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塑料制品的利”和“塑料制品的弊”两个标题,以 便后续总结。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倾听 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这种塑料制品在使用 程 过程中,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它在丢弃后,会对环 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 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补充,系统地阐述塑料制品的优点,如成本低,使得很多商品价格 更加亲民,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耐用,不易损坏,可以长时间使 学 用;易加工,能够被制成各种形状和功能的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 的需求等。同时,详细讲解塑料制品的缺点,包括造成白色污染, 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留存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土壤 质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植物生长;流入海洋会威胁生物 2 生存,许多海洋动物因误食塑料垃圾或被塑料缠绕而死亡等。 (二)做环保小达人 习 -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使用环保袋、垃圾分类投放、使用可降解 餐盒等图片,提问:“同学们,看看图片中的这些行为,你们知道他 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这些行为会对环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