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3节 重力 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分析 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索,来认识重力。同学习力一样,学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1节认识力和第2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获得对重力的正确、全面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体自己具有的力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重力的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具体实例认识重力,并用丰富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球周围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再分别研究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重点是用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基于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知道重力的存在。 2.了解重力的三要素。 科学思维 1.能运用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等效的思想理解重心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关系的实验,会用表格图像等方式处理分析数据,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并发现物体的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了解重力是由于宇宙万物的互相吸引而产生以及人类克服地球引力开展太空探索的历程,体会物理在深化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推动作用,激发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运用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 2.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抛出的篮球、飞翔的纸飞机、踢起的毽子、跃起的同学。 【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最终都落向地面呢? 学生观看视频。 【回答】因为重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重力概念的学习,为新课程学习作好铺垫。 新知探究 一、重力的概念 【提问】你认为重力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重力有关? 【解释】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撑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引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用字母G表示。 (1)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受力物体:研究的物体。 【过渡】重力和其他的力一样,也有三要素,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重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请同学们分别将橡皮、物理课本和装满水的水瓶放在手上,感受重力的存在。 【提问】在感受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可见重力也有大小,根据刚才的体验和生活经验,同学们觉得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有着怎样具体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利用实验来进行科学探究。 1.设计实验 【提问】(1)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 (2)测量这两个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要改变哪个量?怎样改变? (4)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教师现场演示)把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测力计和物体都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重力的大小。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所指刻度线相平,测量结果的单位是牛顿。重力数值直接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