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有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积极的志趣追求。 文本解读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贬为地方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背景链接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和州刺史。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xīn) (hóng rú) (tái) (dú) 基础知识 译:山不在于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仙: 这里指仙人。 名: 出名,有名。 灵: 神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 这。 惟: 语气词。 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映入。 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 名词作动词,长到。 入: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可以在陋室里弹琴,浏览佛经。 调: 调弄,弹奏。 金经: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来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丝: 指弦乐器。 案牍: 指官府文书。 劳形: 竹: 指管乐器。 形,形体、躯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德馨 (品德高尚的“我”) 龙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山 水 比喻起兴 山 仙 水 陋室 精读析文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陋室不陋 居室环境———环境清幽宁静 日常生活 室内生活情趣高雅 室主人胸襟超尘绝俗 3.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扬雄有何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的高尚志趣和抱负,以此类比,证明“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5.作者借山水有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