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69196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点评)六下语文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8566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第一,统编,提升,能力,作文
  • cover
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点评) 1.明确要求: (1)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创设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3)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4)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和学生交换习作,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方法点拨: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说明文或记事作文) (2)审清内容: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3.思路引导: 以习作《正月十五闹花灯》为例来说明: 以习作《赛龙舟》为例来说明: 【范文点评一】 范文展示 元宵舞龙灯家乡的元宵节,最有特色的风俗活动就是舞龙灯。那时,村庄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听村里的长辈说,舞龙灯这风俗可大有来头呢!传说有一个村庄盛产荷花,村里有个小孩因缘际会变成了一条龙,之后盘旋上天,一直庇佑着村子。人们为了感谢他让村子风调雨顺,便采了九百九十九片荷花瓣,缝成一条“百叶龙”来纪念他。每年过节,村民都舞起龙灯,以求消灾辟邪,平平安安。元宵节到了,舞龙灯也如期而至。龙灯平日都放在庙中,待到喜庆节日才会请出来。活动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这时,鞭炮的爆炸声,人们的喧哗声,锣鼓的敲打声……一声接一声地钻进耳朵里,又似一阵阵闷雷炸响。在我的脑海里,一幅盛大的节日风俗图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我在家门口伫立,翘首以盼,等待舞龙灯的队伍从门前经过。终于,排在队伍前的邻家大妈们打着腰鼓出现了。她们身着喜庆的红色衣服,腰间挂着一面小鼓,用力地敲着,整齐划一的鼓声气势十足,那是在给舞龙灯打节奏呢。“咚咚锵,咚咚锵”,伴着热闹的锣鼓声,一个壮汉手持“龙珠”大步走来,那“龙珠”是金黄色的,十分吸引人。在他身后,一排人手举支撑着龙头和龙身的木棍紧紧跟随着。那龙头神情威武,龙身也精美华丽。只见龙头向上扬起,要去咬那龙珠,龙珠往下一躲,龙扑了个空,龙身也扭动起来,片片龙鳞纷纷摇摆,花边翻转,宛如波浪,又似黑夜中明亮的焰火,闪动着,跳跃着,异常耀眼。我高声欢呼,眼前的一切显得十分梦幻,这时,大人们点燃烟花,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给舞龙灯增添了更多热闹。长鋣耵爪嬛长的竹竿上挂着小红灯笼,与龙灯交相辉映。大家拿着竹竿,随队伍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还有些老人手举旗子跟在后面,一些人踩高跷,一些人抬轿子请神像……队伍继续向前走去,直到完全看不见队伍的踪影,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去。美丽的龙灯似乎还在我眼前…… 名师点评穿插传说:以“听某人说”的方式介绍关于舞龙灯风俗的传说铹剪蓿弔拓,十分自然。以声音烘托气氛:鞭炮声、人声、锣鼓声等各种声响,有力地烘托了舞龙灯时的热闹、喜庆气氛。细节生动:“扬起”“咬”“扑”等动词用得很准确,展现了龙灯舞动时的动感。 亮点借鉴热闹的节日一定少不了声音,文中对锣鼓“咚咚锵”、鞭炮“噼里啪啦”等各种节日特有事物的声音的描写,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热闹的风俗一定少不了精彩场面,文中重点写了从门前经过的舞龙灯表演队伍,打腰鼓的大妈、手持“龙珠”的壮汉……各色人物缤纷登场,使得舞龙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