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 和“文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争做文化的传承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下面哪张图片是中国的建筑? 情境任务 你所在的城市承办世界建筑文化博览会,你受命设计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要求必须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和现代生活元素的有机结合。请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博物馆设计的理论依据,用文字介绍你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席。1927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随后赴哈佛大学深造建筑史。归国后于1928年,他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首个建筑学专业。梁思成曾负责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代表作包括《清式营造法式》和《中国建筑史》等。 作者介绍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拓展知识 科普说明文 定义:是指反映和总结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的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的文章。 说明对象 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社会科学方面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做诠释(解释) 表达方式 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简明 确切 通俗 生动 写作背景 “一国一族之建筑恰能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字词注音 墁( )地 枋( ) 檩( ) 斗拱( ) 榫( ) 翚( ) 穹窿( ) 槛( ) 戗( )兽 màn fāng lǐn huī sǔn gǒng qiàng jiàn qióng lóng 题目解说 “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 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的开阔视角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快速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段): 引论。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第3~13段):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第14~17段): 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第18~20段):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提取关键词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阅读文本,提取文章的核心信息,这就是关键词。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5个,请你找出能够反映此论文主题内容的关键词。 基本特征 文法 词汇 可译性 中国建筑的形成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首先强调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并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