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结合时代演进,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历程;认识此时期思想演进的特点。 2.唯物史观: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应”的原理认识其成就。 3.家国情怀:通过研习史料,体会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为什么在同一座寺庙中会同时存在儒、道、佛三个不同体系的形象艺术?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反佛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概况: 根据表格,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三教出现融合趋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道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佛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东汉末年 魏晋 南北朝 唐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道教兴起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武则天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三教并行;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佛道兴盛的原因: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 2、儒学式微,佛道盛行 【问题思考】:为什么魏晋时期佛道兴起、儒家受到挑战?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君权 神授 大一统 三纲 五常 董仲舒汉代儒学 不 适 应 弑君篡权 政权更迭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社会动荡 道德沦丧 魏晋南北朝 ②儒学自我伦理体系有缺陷,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 现在许多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材料: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 ①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②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破坏家庭伦理关系、人口减少,兵源枯竭,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 影响 (1)表现: ①民间反佛:南朝范缜抨击佛教; ②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 。 (3)影响: ①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 受到遏制; ②削弱佛道特权、增加劳动力和税收,维护封建统 治。 “三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