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四Reading and Thinking 1教学设计 课型:阅读课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 语篇类型:网络博客 授课时长:40分钟 文本分析 该文本由两篇博客文章组成。这是一篇来自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支教的澳大利亚志愿者 Jo的自述。作者在第一篇博客中描述了支教一个月左右后的经历和困难,以及产生的困惑和动摇,这对于初来乍到的志愿者来说是很正常的。文章第一段描写了Jo收到家里包裹时的惊喜,这说明了当地交通的不便与物资的匮乏。第二段和第三段详细地描写了学校简陋的设施和教学条件,但是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让人感到欣慰;然而化学实验课上的意外让作者感到措手不及,也很无奈,甚至怀疑自己支教的意义。第二篇博客讲述的是Jo第一次到一个偏僻村庄展开家访的经历。作者与另一名老师一起,翻山越岭才到达目的地,虽然看到的只是简陋的屋子和陈设,也无法通过语言和当地人交流,但是有学生Tombe为他们充当翻译,而且村民和学生家长的热情也深深打动了她。当她第二天早上告别这些热情的村民和学生家长的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她。当她第二天早上告别这些热情的村民,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长途跋涉回到自己的住处后,Jo感到愉悦和满足。文章最后通过对比,烘托了志愿者心态上的积极变化。实际上,文章的明线是在讲述志愿者支教的经历和困难,暗线体现的是Jo积极乐观、善良坚毅的性格特点。文章多处语言描述都体现了任务的性格和品质,比如:“…it’s always nice to get mail!”, “… up a mountain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I loved listening to the family talking softly to each other in their language, …” it was such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等等。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广州市全体高二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现阶段的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像寻读、略读、概括等阅读技能,他们也能就一些跟文章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对话等。另外,本单元的文章体裁为网络博客,包含了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该文体。此外,本文的主题所涉及的“志愿者”,“学校教育”等话题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学生们很容易代入到Jo的角色,同时也容易通过与自己的学习环境相对比,了解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学生教育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匮乏。学生们一方面应对当下学习生活环境感到满足,另一方面形成扶危助困的观念,产生帮助弱势群体的愿望。 由于本文的叙事特性,文章的语言难度相对较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应该不难,只需额外关注一些特殊名词和描写性语句。不过,学生仍需仔细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明线和暗线,为下一节升华主题的阅读课做好准备。 课时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通过识别和组织关键信息,认识“网络博客”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点。 2.了解Jo支教的经历,遇到的困难,以及感情的变化。 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文本特征,主动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4.思考关于支教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学习如何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图片和标题引导学生辨识“网络博客”的文本类型,预测文本内容。 2.借助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提取相关的信息,梳理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 3.引导学生了解支教的意义和困难,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扶危助困的观念。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Lead-in Step 1 5 mins CW GW IW 1. T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is lesson. 2. T shows the picture on the opening page to Ss and asks Ss to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content of the picture. 3. T guides S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