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6789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43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日期:2025-04-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7440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必修,选择性,地理,高中,2019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分析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 3.学会绘制岩石转化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思考: 1.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2.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一、内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录 目录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一、内力作用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 速度 一、内力作用 青藏高原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高原抬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3. 表现形式 一、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运动 变质作用 4. 地壳运动 一、内力作用 (1)概念 (2)分类 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根据方向和性质划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挤压———褶皱山脉 张裂———裂谷或海洋 如:喜马拉雅山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垂直运动 抬升 沉降 高原、断块山及谷地 如:庐山、台湾海峡 盆地 海洋 陆地 一、内力作用 4.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形态 岩层的变化 形成的地形 弯曲变形 水平位移 大规模隆 起与凹陷 巨大褶皱山 绵长断裂带 地势起伏 海陆变迁 4. 地壳运动 一、内力作用 5. 岩浆活动 一、内力作用 (1)概念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岩浆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 6. 变质作用 一、内力作用 (1)概念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石灰岩 岩浆 大理岩 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难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 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降隆作响,地面降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嘉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的发生过程?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a.先位于原始海洋,后地壳抬升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