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7077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5-04-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830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练习 一、单选题 1.《旧唐书·杨炎传》记载:“(杨炎)乃请作两税法……德宗善而行之……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据此可知,两税法( ) A.延续了唐朝统治 B.保证了生产时间 C.强化了人身控制 D.抑制了土地兼并 2.盛唐时期全国约八千万人口中,六成居住在淮河以北,到北宋末年全国约一亿两千万人口中,六成已经居住在淮河以南了。这一逆转能够用来佐证( ) A.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 B.南北分卷制度的实施 C.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 D.北宋末发生政治动荡 3.南北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隋唐政府顺应这一趋势而实施的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两税法 4.建中元年(780年),行两税法并未按杨炎奏疏中的“量出制入”,而是“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实际征收中“悉委郡国”,“具当州府应税都数,及征纳期限,并支留(中央划拨地方)、合送(上缴中央)等钱物斛斗,分析闻奏”。据此可知,两税法( ) A.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使地方势力间利益得到协调 C.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困境 D.推动了赋税折银征收的实施 5.唐玄宗在位期间,重视科举制度,曾任用宰相张九龄、姚崇等高官主持科举考试,以保证选拔出真正有才干的人才。这一做法( ) A.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 B.体现了考试流程的规范 C.使寒门子弟入仕更具优势 D.巩固了门阀贵族的势力 6.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B.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C.注重才能,阶层流动 D.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7.康太宗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亦有“君舟民水”。基于此,均田令中有“凡授用”,先贫后富,先无后少”的规定,可使积贫积弱、无田置业的农民优先分得一部分生产资料,从而生计得以维持;“黄、小、中、丁男子及老男、笃疾、废疾、寡妻妾当户者,各给永业、口分田二十亩”,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同样予以授田。据此可知,唐太宗( ) A.大力发展土地私有 B.注重加强乡里治理 C.具有浓厚农本思想 D.积极鼓励土地兼并 8.下表为隋朝和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的对比情况。唐朝赋役制度的调整( ) 隋 丁男一床纳租粟3石,调绢2丈、绵3两(麻田之乡则纳布一端、麻3斤) 18岁至59岁的丁男,每年服役20日 唐前期 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 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 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扩大了国家税收的征税范畴 ③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有效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隋唐时,民间亦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之语。这一现象体现了隋唐时期( ) A.政策辐射的广泛 B.功利观念的萌发 C.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D.士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10.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才华横溢,同时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们把自己当做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还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11.如下图所示为某朝前期的进士分布情况。该图说明了这一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