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从种到界教案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从种到界》是鲁科版(五四学制)(2024)生物六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生物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本节课是生物分类知识的深入拓展,它以 “种”为起点,逐步向上构建界、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分类体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从而更好地认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为后续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旨在先介绍了种的概念,强调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接着,按照从种到界的顺序,依次阐述了各个分类单位的特点及包含生物的范围。在讲解过程中,以马、桃等常见生物为例,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分类单位下生物的特征差异。同时,教材还通过 “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对生物分类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序呈现,不同生物类群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例如,学生能认识到同属的生物比同科的生物亲缘关系更近,这有助于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2.科学思维:在分析不同生物分类单位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如让学生观察马、斑马、驴等动物的特征,归纳出它们在不同分类单位中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分类等级与生物特征关系的探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能够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3.科学探究:组织学生进行 “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不同生物类群的图片或标本,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尝试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准确的分类有助于确定保护的重点物种和关键区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册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生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猫、狗、树等,但对于如何科学地对生物进行分类,以及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并不清楚。在之前的生物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生物的基本特征,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分类概念和复杂的分类体系,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物实例,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以及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大小顺序。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动物界包含多个门,每个门又包含多个纲等。 (2).种的概念,强调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以常见的宠物狗为例,不同品种的狗都属于同一个种,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特征和繁殖方式。 (3).生物分类的依据,即根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如通过对比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如鸟类有羽毛、前肢变为翼,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来讲解分类依据。 2.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分类等级与生物特征之间的关系,即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可以通过具体的生物类群,如猫科动物中不同属的生物,分析它们在不同分类等级下特征的差异来突破难点。 (2).构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