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7737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期:2025-04-04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67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社会主义,必修,统编,政治,高中,学年
  • cover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 【教学目标】 1. 精准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内涵、实施过程及重大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一化三改”的内在逻辑。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清晰讲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挫折,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全面认知。 4. 让学生深刻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剖析其内在推动因素。 2.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涵盖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3.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的转变,理解其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紧密联系。 难点 1. 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尤其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个体农业经济变革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2. 准确把握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的内涵,以及如何依据这些正确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貌的视频,展现当时百废待兴的场景,如落后的工业生产、亟待恢复的农业经济等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该走向何方?如何才能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主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课讲解】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探究与分享1 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数据对比图,如钢铁、煤炭产量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差距。提出问题:从这些数据中能看出新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结合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紧迫性。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发展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迫在眉睫。 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过渡时期。党在这一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深入剖析“一化三改”的关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三改”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例如,工业发展为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农业和手工业改造又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 知识总结: 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具体内容,强调“相当长时期”体现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探究与分享2 展示两种观点的辩论场景: 观点一:新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应先发展资本主义,积累足够实力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中国已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方面阐述各自观点。 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点拨:赞同观点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 1.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经济基础。 2. 国家在管理私营工商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其进行初步改造,为全面改造奠定实践基础。 3. 个体农业经济分散落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农民有互助合作的愿望,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群众基础。 4. 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和支持,为中国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探究与分享3 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