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 1.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下图空白处应填写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南方谈话 C.形成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D.中共八大的召开 2.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历史老师准备了以下专题资料。请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资源 相关内容 视频 伟大的历史转折 报刊 经济体制改革 报告 对外开放 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图片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3.下面的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④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4.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在当时这项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下了基础 B.为干部和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放下了思想包袱 C.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打下了基础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5.以下三幅图片能够反映出我国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推开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 D.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 6.下表为1983~2003年中国农民收入变化情况简表。据此可知 年份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403 73.9 118 21.7 24 7.7 1993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1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1541 58.8 918 35 163 6.2 A.农民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 B.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C.国家分配方式呈现新变化 D.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7.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调整。与“三次调整"的共同作用无关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促进乡镇企业的崛起 8.学者萧冬连指出:“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这里所说的“政策底线”应指 A.举国动员体制 B.社会保障制度 C.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公社体制 9.“中国农民吃饭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好政策”和“好种子”分别是指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农业生产合作社;籼型杂交水稻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太空水稻 D.企业经营责任制;太空水稻 10.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_____、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横线处应填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实行平等互惠 C.全面进行扫黑除恶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1.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分田包干到户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1980年,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A.深圳 B.海南 C.广州 D.浦东 13.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投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我国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D.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14.观察下图,中国占全球进出口额的比例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