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识字8. 人之初(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三字经》作为我国古代经典的蒙学读物,以三字一句、四句一组的形式编排,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和记忆。这部分内容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阐述了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即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后续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则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若不加以教导,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教材选取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和学习态度。此外,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字,如 “之、初” 等,对于学生巩固识字基础、提升识字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活泼好动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基础,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如借助拼音识字、象形字识字等,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人之初》这类蕴含深刻道理的经典文本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在阅读方面,他们喜欢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文本,对诵读儿歌、童谣等有较高的热情,但在诵读的准确性、节奏感以及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同时,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渴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这篇经典,学生能深入了解古人对人性、道德、教育的认知,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在理解和讲解经典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文言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在讨论和分享对经典语句的理解时,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审美创造:《人之初》的韵律美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三字一句的整齐句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语言的节奏美,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认读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2.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读出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 学会扩词,积累词汇,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律,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任务】 第一板块 【游戏闯关 复习回顾】 1.读词识字:通过游戏闯关方式复习巩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会读的生字。 2.糖果的生字宝宝: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并进行书空练习。 第二板块 【朗读指导 读准变调】 1.朗读指导:音频播放全文朗诵,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感受三字经的停顿和节奏。 出示课文,学生自主朗诵,标出停顿的地方,划出节奏,和同桌互读。 2.我会读:标出三字经中出现的“不”字,复习“不”的变调规律:当“不”字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不”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它声调时,“不”都读第四声。 第三板块 【朗读指导 熟读成诵】 1.我知道:出示文章第一小节片段,对字词和片段内容进行解释。 初:刚出生的时候。 性:本性。 习:性格和行为。 相远:差别很大。 2.引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印证文章片段大意: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3.出示文章第一小节片段,对字词和片段内容进行解释。 苟:如果,假如。 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