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对花》,并能为歌曲即兴创编动作。 2、了解“对唱”“表演唱”两种声乐演唱形式,认识上滑音记号,并在演唱中正确运用。 3、能根据四季花开的种类,创造性的进行歌词的创编,并能 结合“手绢舞”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学会用富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演唱歌曲《对花》 教学难点: 上滑音与倚音的实际演唱效果。(其中倚音不作学习要求) 教学准备: 手绢 打击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浏阳河》歌曲,学生走进教室入座。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歌曲是湖南民歌《浏阳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河北感受那里的音乐特色,学习一首河北民歌《对花》。 设计意图:聆听歌曲,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导学明理、主体探究 1、初听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歌曲的特点,归纳总结歌曲的情绪、速度、内容等等。 2、复听 师:我们再听一遍,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3.歌曲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两次听唱就把歌曲唱成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歌曲中频繁的出现新的音乐记号你们都认识吗?下面我们就更深入的了解这首河北民歌《对花》。 4. 学习“上滑音”和“倚音”,歌曲中加入“上滑音”和“倚音”更加能体现河北民歌的特色。在引导学生看歌谱自主探究质疑“上滑音”时,教师范唱对比方法让学生比较有“上滑音”与没“上滑音”的不同效果。 设计意图:该环节重点讲解上滑音知识,通过有上滑音和没有下滑音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上滑音”的作用是突出河北音乐的特点,使歌曲更富韵味。再借助手势唱上滑音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滑音的演唱技巧,从而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做引导者,参与者,适时给予点拨。 5. “七不弄冬采冬采”“得儿色,得儿色”两个衬词的演唱加入拍桌子动作,使节奏更容易掌握,课堂气氛更活跃。 6. 完整演唱歌曲 师生接龙唱———分组对唱———男女对唱,等多种形式加强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师:歌曲中这么一问一答很有意思,你知道这是什么演唱方式吗? 归纳出“对唱”概念。 师:你们能为歌曲编加些动作吗? 师生边舞边唱自然引出“表演唱”概念。 设计意图:在师生接龙唱、男女对唱、分组对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巩固歌曲、体验歌曲风格,了解什么是“对唱”什么是“表演唱”。即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也体现了音乐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7. 巩固性练习 (1)师生对唱。 (2)分组对唱(可借助手绢进行舞蹈表演)。 (3)男女对唱(可借助手绢进行舞蹈表演)。 三、应用创新 引导学生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一年中的四季花开,(课件展示四季花卉)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绚丽多彩,歌中只唱出春季、夏季,那你们知道秋季和冬季盛开什么花吗?你们又会将花献给什么人戴呢? 师生对唱,教师问,学生答 (课件:《对花》的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这创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创编的乐趣,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歌曲处理的缤纷多彩,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与你们一起学习非常的开心,看得出大家也有不少的收获。其实,在我们湖南也有好多具有我们湖南韵味的民歌,比如《刘海砍樵》、《一根竹竿容易弯》、《辣妹子》等等,都非常好听。大家可以课后去听一听。在今后学习你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