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有关写月的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月,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歌咏。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月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 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等。 三苏: 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创作背景 《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 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读一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sùi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zǎo xìng héng bǎi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和,同 脱 想,想要 门 门 愉快地、高兴地 考虑,想到 ……的人 副词于是、就 寻找 共同,一起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像……一样 形容水的清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儿 只是 缺少 无事可做的人 ,此指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1. 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