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一中高一年级假期质量检测题 历史学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满分70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以下最能作为其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挖掘出来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 C.古城分布着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 D.各个墓葬之间随葬品差别不大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B.富国强兵,增加国家实力 C.巩固分封制维护宗法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 如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 A.相权空虚,中央集权 B.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 D.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一则监察郡国、太守,同时监督监御史;二则不常驻州郡,而是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到所辖的州郡去巡视。这一举措( ) A.清除了王国威胁 B.标志着刺史制度正式确立 C.分割了郡守权力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5.下图所示为铸于唐朝时期高昌王朝钱币。钱币正面钱文为“高昌”“吉利”四字,字体为隶书,背面无文。“高昌”为国名,“吉利”为吉祥语。该货币( ) A. 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B. 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C. 体现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特征 D. 反映了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饭、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进墓志》记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习汉文、崇儒学,并将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上述现象主要反映魏晋时期( ) A.南北方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人口流动趋势明显 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D.民族交融内涵丰富 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8.科举制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从而在社会阶层间出现等级中的升降、贵贱间的对流,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材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 ) A.动摇了统治根基 B.增强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9.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10.韩愈在《原道》中以儒学为尊,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极力倡导复兴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社会上出现无神论思想 C.佛教思想获取正统地位 D.朱熹思想受到官方尊崇 11.“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 12.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因此有官员提出外放的条件是“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政治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