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考点一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读景观图,完成1、2题。 1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C)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D) A.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B.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C.学校数量、分布不同 D.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2023·东营模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景观描绘的是(A) A.乡村 B.牧村 C.城镇 D.海上渔村 4由图中景观可推测当时该地(C) A.全年少雨 B.地形平坦 C.水运发达 D.人口密集 考点二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读乡村分布图,完成5~7题。 5图中a、b、c、d四个乡村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C) A.a B.b C.c D.d 6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乡村形成发展的是(A) A.崎岖的山地丘陵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 7乡村与城镇相比,其主要特点是(D) A.居民点集中 B.交通便利 C.人口密度大 D.环境优美 (2023·无锡学业考)读图,回答8、9题。 8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镇的是(D) A.甲 B.乙 C.丙 D.丁 9有利于城镇与乡村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A) A.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B.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C.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D.交通不便,远离水源 (2023·安徽学业考)传统村落凝结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图示意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点是(D) A.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 B.长江以北多,长江以南少 C.东部多,西部少 D.南部多,北部少 11影响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B)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土壤 民居遗址是古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研究发现,我国湖南省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直接影响了古人类民居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水退即进,水进则退,择高而居”的特点,且古人类民居与水源地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千米。如图示意新石器时期部分民居遗址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古人类民居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C) A.采集野果 B.便于狩猎 C.方便取水 D.欣赏风景 13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D) A.台风 B.雷电 C.野火 D.洪水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是城镇,乙地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以农业(工业或农业)为主。 (2)图中A、B、C、D表示乡村。A、B、C的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 (3)A、B、C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其优势在于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的交会处。D村落后来也发展为城镇,影响该区域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考点一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读景观图,完成1、2题。 1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 A.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B.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C.学校数量、分布不同 D.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2023·东营模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景观描绘的是( ) A.乡村 B.牧村 C.城镇 D.海上渔村 4由图中景观可推测当时该地( ) A.全年少雨 B.地形平坦 C.水运发达 D.人口密集 考点二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读乡村分布图,完成5~7题。 5图中a、b、c、d四个乡村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 6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乡村形成发展的是( ) A.崎岖的山地丘陵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 7乡村与城镇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 A.居民点集中 B.交通便利 C.人口密度大 D.环境优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