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06795

八下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59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下,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下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黄河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自读课文,梳理作者游览壶口瀑布的踪迹。 思维能力:跳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品味写景的妙处。 审美创造:结合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宏阔细腻、畅达凝练的语言,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感受对黄河和民族精神内涵的悠远思考。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九曲十八弯,犹如奔腾的巨龙,穿梭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梁衡先生一起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胜景,感受黄河的力量。 活动一:寻“所至” 1、朗读课文, 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感受。 2、自读课文, 根据文中表示作者游览壶口瀑布踪迹的句子,梳理作者的游踪。 知识链接: (1)游踪就是游历的踪迹(路线)。其实就是作者走到哪里,便将目光投向哪里,笔触写到哪里。 (2)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人走景移,描绘不同地点的景物。 (3)定点换景: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描绘不同方位的景物。 3、梳理游踪: (1)雨季:半山腰(听瀑布声如雷鸣)———滩里(看正沸的黄河水)———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枯水季:沟底(看如石床的黄河、感受坚实而又松软的细沙)———河心 定点换景:(立足河心,举目四望) 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仰视河面,看巨瀑之源头———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跌入”龙槽———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俯视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活动二:品“所见” 小组讨论,跳读课文,对能够表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做批注,欣赏作者眼中的壶口瀑布。 提示:可从语句的修辞、用词、句式、感情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1、示例:车还在山半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从多感官角度来看,调动了听觉、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学生赏析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享优美语句及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如读出动词的力度,短句的急促,注意动静相衬时由急促激越转为平和舒缓,读水的优美柔和时语调轻柔、语速平缓等。 (单独朗读、男生、女生齐读、全班齐读等) 活动三:谈“所感” 结合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A、“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来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黄河之水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也正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中。这种手法就是融情于景。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想到了水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C、“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想到了民族精神。未经磨难不成材,“未过壶口不成河”。作者由黄河精神想到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结: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是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课堂小结: 梁衡的这篇游记散文,融情于景,用生动形象的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