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法七年级下册———4.1《人要有自信》教学设计 教学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开始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但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挫折,部分学生可能在自尊、自信、自强方面存在困惑,容易变得敏感、脆弱和自卑。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学会自信面对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二)课标分析 新课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要求为: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的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第一框,主要阐述自信的定义、作用及来源,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培养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信主题的展览”和“建言献策增加布展图片”的教学情境设置,围绕对自信的理解展开讨论。(健全人格) 2.通过“展览招募”的课堂活动,根据“同一件事不同的状态”教学情境设置,从而明确自信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健全人格) 3.通过“展览会志愿者申请”的课堂活动,根据教学情境设置围绕不同学生的申请态度,引导学生区分自负、自卑、自信的表现。(健全人格) 4.通过“上台领奖”的教学情境,观看祖国繁荣盛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信的来源。(政治认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自信的表现、自信的来源。 难点:区分自信、自负、自卑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名言对对碰之你说上句我说下句 学生:回答下半句。 老师:大家真聪明,那你们知道以上这些名言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吗? 老师:回答得真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4.1人要有自信,正确认识自信。 课堂展开与深化 老师:请同学们先在本课内容中自主预习以下问题: 1.自信的含义。 2.自信的作用。 3.自负、自卑、自信的表现。 4.新时代青少年的自信从何而来? 一、走进自信展览馆 老师:近期学校准备了关于自信主题的展览,以下是部分布展的图片。 请同学们完成任务一:结合以下图片,谈谈你对自信的理解。 老师:同学告诉我什么是自信呢? 学生: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是一个人自身能力的彰显,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老师:回答正确,如果学校打算再增加一些关于自信的布展图片,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积极建言献策,以小组为单元展开3分钟讨论。 讨论结束后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做分享,并说明分享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老师:学校准备为此次展览招募小记者、摄影师和解说员等,有几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怎么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并说一说这么选择的理由。 学生:我可能会选择想挑战一下,正好可以提升自己。其他同学的观点其实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老师:从这位同学的选择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为什么要自信呢?自信有什么用? 学生:自信让人乐观坚定。自信是一种“我能行”的信念,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动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正是这种“我能行”,让我们充满希望和力量,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轻言放弃,朝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 二、思维碰撞辩一辩 老师:咱们班有3位同学向学校递交了展览会志愿者申请,以下是这3位同学对这次申请结果的预测,请你辩一辩谁是真的自信者,并判断出其他两人属于什么表现? 学生:A同学是自信的表现,B同学是自卑的表现,C同学是自负的表现。 老师:同学们现在应该明白了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所以大家知道自信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信让人远离自负与自卑。 三、自信来源我知晓 老师:最终申请结果出来了,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