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08858

九下20《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45次 大小:241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九下,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 cover
九下20《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二、解释词语 古今异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7、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8、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允许 9、弗敢加也 古义: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今义:增加。 10、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1、齐师伐我 古义:攻打 今义:砍伐 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2、民弗从也( 听从 ) 战则请从( 跟随   ) 3、曹刿请见( 请求 ) 战则请从( 请让我 ) 4、必以信 ( 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 小信未孚( 信用 ) 5、其乡人曰( 他的 ) 公问其故( 代曹刿 ) 望其旗靡( 他们的,指齐军的 ) 6 、肉食者谋之 ( 代与齐军作战之事 ) 公与之乘 ( 代他,指曹刿 ) 小大之狱 ( 的 ) 公将鼓之 ( 语尾助词,无义 ) 登轼而望之 ( 代齐军 ) 故克之 ( 代齐军 ) 忠之属也 ( 这 ) 故逐之 ( 代齐军 ) 7、又何间焉 ( 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呢 ) 惧有伏焉 (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 8、何以战 ( 用,凭,靠 ) 必以分人 ( 把 ) 必以情 ( 按照 ) 必以信 ( 按照 ) 可以一战 ( 凭借 ) 9、何以战 ( 什么 ) 又何间焉 ( 何必 ) 三、文言句式:(一般陈述句、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 (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四、内容理解: 1、中心:全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段意: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分为两层: 第1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起。 第2层:写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分析战前准备。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只写“击鼓”“逐师”。 第三段主要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A.解释为什么要在齐军三鼓之后才发起反击。(抓住有利的进军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B.解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抓住有利的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3、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无知无能无谋,鲁莽草率;但他敢于迎战强敌,重视取信于民,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知人善任。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