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标准解读: 能够了解两宋时期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新变化,梳理这一时期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等史实之间的联系,思考这一时期思考政治军事方面新变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宋代祖宗之法的变化与延续,并据对史事作出合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使学生认识岳飞等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认识范仲淹、王安石这两位改革家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认识宋朝各民族在战争、经济、政治交往中加速北方地区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特点。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从知识水平来看,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基本史实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他们缺乏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理解,分析问题时,往往会把历史事件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相剥离。从思维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思维活跃且善于接受新知识,具备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但往往会以点盖面,认识历史事件缺乏系统性。 四、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史料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活动选择与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一】对于宋朝的历史认识 1.阅读材料,梳理历史学家对于宋朝的不同观点。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或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 正如犯上了肺痨, 虽无大病, 却日就死路, 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钱穆《国史大纲》 2.谈一谈,你对宋朝的印象(言之有理即可)。 宫崎市定: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 范文澜:内忧外患,怯懦可耻 陈寅恪:华夏文化发展登峰造极 钱穆:太平却日就死路 通过创设材料情景,让学生认识宋朝社会基本状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探究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根据课本,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③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基础知识。 2. 结合课本第53页史料阅读,思考宋初强化集权措施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