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 法治社会 课标内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3.3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阐明法治社会的内涵。 2.说明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及意义。 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认同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2.法治意识:信仰法治,自觉学法、信法、用法。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的含义: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法治社会的特征 (1)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提醒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 (2)守法: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提醒 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 (3)用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二、建设法治社会 1.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名词点击 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是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予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2.意义 (1)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自我检测] (1)法治社会意味着全社会对道德普遍信仰,实施法治和德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提示 法治社会意味着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法治社会意味着社会纠纷得到和解,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提示 法治社会意味着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法治社会便可以一蹴而就。(×) 提示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4)建设法治社会应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提示 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5)诉讼是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最有效的途径。(×) 提示 纠纷发生后,人们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诉讼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途径。 议题一 法治社会的内涵 素养目标:通过分析一些社会现象,认识法治社会的内涵,培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随着社会进步,法治不仅成为了社会信仰,也成了老百姓的刚需,是构成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发生后,许多人除了表示悲痛和惋惜之外,也在想如果当时公交车上有人能够阻止这名妇女,或者这名妇女的法治意识能够强一点,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经过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人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