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过 洞 庭 念 奴 娇 张孝祥 妙三重·难三重 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握景物的特征。 2、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身处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书法家。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乘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张孝祥】 (1132年-1170年) 作者简介 【张孝祥】 (1132年-1170年)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他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不久病逝,年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上承苏轼 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 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 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 上阕 下阕 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整体感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前三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洞庭春草”点出地点,照应《过洞庭》;体现湖面之开阔。 “近中秋”点出时间,符合近中秋的天气特点,秋天天高气爽; 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环境氛围。 文本鉴赏—上阙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比喻 湖水明净光洁、清澈透明之美。 夸张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对比 万顷湖水和一叶扁舟,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宁静高洁与豪迈的气概。 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的文辞意境。《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 “扁舟”有隐逸江湖、远离官场的暗指,暗示主人公看淡人事纷争,远离世俗污浊的高远格调。 文本鉴赏—上阙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①该句意思是“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水面上下一片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 ②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星月辉映,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洞庭月夜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 ③借景抒情: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④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文本鉴赏—上阙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深远的样子。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思考:难与君说的“妙处”应该是指什么? ①洞庭湖的月光湖色之妙。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映。这般犹如仙境,超凡物外的绝色之境是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出来的。 ②此时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净融为一体,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体验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文本鉴赏—上阙 上片意境的主要特点 素淡、明亮、澄澈、纯净、无暇、 幽寂、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