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制建设历程。 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核心素养】 1、 政洽认同:认同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 2、科学精神: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3、法洽意识: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 自己的生活。 4、公共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 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内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教学难点】 法的产生极其本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文《“法”字表意———公平公正》分析 中华乃礼仪之邦,也是法治之邦,法,自古有之。 那么,中国古代法真能如“法”字表意那样公平公正吗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回顾法律发展历史 展示法治建设成就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总议题:回顾法律发展历史 展示法治建设成就 1、如何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3、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第一幕: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议题一:如何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并图文分析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法的起源条件是什么? 2、分析中国法治理论的特征及其作用。 3、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议学小结: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 ①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②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曲折的历程———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 些仁人志土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第二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课题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古代奇葩律法》并阅读材料《资本主义法能实现人人平等吗 》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古代这些奇葩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职能? 法的起源?法的发展规律?法的历史分类及特征?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