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要点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必备知识 | 命题呈现 1. 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地海拔为 米,乙地海拔为 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地和乙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海平面 1500 必 备 知 识 500 1000 特征 含义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 同图同距 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通常 闭合且不相交 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由于图幅限制,在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处除外) “密陡疏缓” 等高线密集,坡 ;等高线稀疏,坡 “凸低为脊”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为 “凸高为谷”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为 2. 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图上 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基本特征 海拔 相等 一致 必 备 知 识 陡崖 陡 缓 山脊 山谷 图中字母 地形 等高线特点 A 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 B 凸向高处,一般成为 C 凸向低处,一般成为 D 等高线重合 E 两个山峰和两个山谷之间的区域 (3)等高线地形图基本部位 山峰 山谷 集水区 必 备 知 识 山脊 分水岭 陡崖 鞍部 读图五方面 读图内容 读数值范围 区域地势起伏大小,海拔最大值、最小值 读延伸方向 区域等高线整体大致凸向 读疏密程度 坡度:密陡疏缓。坡面:凸坡高疏低密,凹坡高密低疏 读弯曲状况 山脊:凸向低值处。山谷:凸向高值处。鞍部:正对的两山峰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读闭合状况 呈闭合状态的等高线及其数值,内部可能有“+”“-”或山峰等符号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必 备 知 识 [经典真题·浙江卷]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a)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b)为图(a)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b)谷地景观可见于图(a)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B 命 题 呈 现 (a)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 高线图的判读。图中景 观为谷地,结合等高线图 可发现,只有乙为谷地,故选B。 2.图(b)谷地的成因是 (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D 命 题 呈 现 (a)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乙地第四纪冰期时位于雪线附近,结合该地现在景观为“U”形谷,可知其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D正确。 要点2 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 关键能力 | 命题呈现 1.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相=H高-H低。 2. 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约0.6℃/100米)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100米)×H相。 关 键 能 力 3. 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因此下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200米≤ ΔH<400米。 关 键 能 力 4. 计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1)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