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最著名的三本小说系列分别是:“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两篇短文选自《新疆域》。 关于恐龙 (1)恐龙的分布及依据 (2)恐龙的生活习性 (3)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曾遍布于世界各地。因为在地球的各个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 不适应寒冷气候。 气候变冷,植物减少导致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地球经历火山爆发期。 思路梳理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思路梳理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现象】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结论】 ∵在南极附近以及地球的其他大陆上发现恐龙 ∴ 又∵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南极寒冷的气候 ∴设想: ∵ 又∵ ∴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又∵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综上所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 恐龙曾经遍布于世界各地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很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开始出现,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思路梳理 已知: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火山说”。②“斯石英”的发现。【现象】 求证:恐龙灭绝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论】 ∵实验室可以制造出斯石英(SiO2处于 状态时,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又∵斯石英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巨大陨石撞击和原子弹爆炸场地—即有 处,便有斯石英存在) ∴ ∵ 又∵事实上,在火山活动的地表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 又∵科学家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可追溯到 的年代)的岩石中检测到了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 综上所述,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超高压 巨压 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地壳深处的斯石英随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时,都会被高温熔化成普通沙子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有过巨大撞击,却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恐龙灭绝 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思路梳理 两篇文章说明的共同观点: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思路梳理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由以上推理过程已可看出,文章以“科学现象———形成观点(设想)———科学实验、印证观点———得出结论”为顺序,层层释疑,最终揭秘。全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语言探究 (1)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仅”与“一个”相对应,“主要”限定陆地,准确地表现“泛大陆”时期板块汇聚在一起、连为一体的情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十多亿”表明数量限定,“大约”表推测,因为时间太过于久远,所以不可能准确地确定地球发展的时长及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的时间,这里的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