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填空题 1.根据算式 24 × 15 = 360,可以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1)_____ ÷ _____ = 15 (2)_____ ÷ _____ = 24 2.已知 □ ÷ 16 = 25,则被除数□表示的数是_____。 3.一个因数是18,另一个因数是它的3倍,积是_____。 4.把480本书平均分给12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到_____本。 5.在除法中,除数是23,商是35,余数是0,被除数是_____。 二、选择题 6.下面哪个算式是乘法算式的逆运算? A. 45 × 6 = 270 B. 270 ÷ 45 = 6 C. 270 ÷ 6 = 45 D. 45 + 6 = 51 7.如果 △ × 25 = 1000,那么△表示的数是( )。 A. 20 B. 40 C. 50 D. 80 8.一箱苹果有36个,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个?正确的算式是( )。 A. 36 × 4 B. 36 ÷ 4 C. 36 + 4 D. 36 - 4 9.已知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20,如果商是8,除数是5,则被除数是( )。 A. 40 B. 45 C. 85 D. 90 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积一定比因数大 B.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C. 余数可以比除数大 D. 0不能做被除数 三、应用题 11.学校食堂每天需要消耗15袋大米,每袋大米重50千克。一周(7天)需要准备多少千克大米? 12.乐乐用压岁钱买了8本相同的故事书,共花费144元。 (1)每本故事书多少钱? (2)如果她想买15本这样的书,需要多少钱? 13.工人叔叔修一段公路,计划每天修12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6天修完,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简答题 14.用自己的话解释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 1.(1)360 ÷ 24 = 15 (2)360 ÷ 15 = 24 解析:乘法算式中,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2.400 解析:被除数 = 除数 × 商 → 16 × 25 = 400 3.972 解析:另一个因数是18 × 3 = 54,积是18 × 54 = 972 4.40 解析:每班分到数量 = 总数量 ÷ 班级数 → 480 ÷ 12 = 40 5.805 解析:被除数 = 除数 × 商 + 余数 → 23 × 35 + 0 = 805 6.B 解析:乘法的逆运算是除法,需用积除以已知因数。 7.B 解析:△ = 1000 ÷ 25 = 40 8.B 解析:每组分到数量 = 总数 ÷ 组数 → 36 ÷ 4 9.C 解析:被除数 = 除数 × 商 = 5 × 8 = 40,和为120 → 40 + 5 + 8 = 53(题目有误,应为被除数=5×8=40,但选项无40,实际需调整题目或答案) 注:题目设计需修正为“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53”,则答案为40。 10.B 解析: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正确)。余数必须小于除数,0可以做被除数(如0 ÷ 5 = 0)。 11.15 × 50 × 7 = 5250(千克) 解析:每天消耗量 × 天数 = 总重量 → 15×50×7 12.(1)144 ÷ 8 = 18(元) (2)18 × 15 = 270(元) 解析:单价 = 总价 ÷ 数量,总价 = 单价 × 数量。 13.总长度:120 × 24 = 2880(米) 实际天数:24 - 6 = 18(天) 实际每天修:2880 ÷ 18 = 160(米) 解析:先求总工作量,再根据实际天数计算效率。 14.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如5×4=20,5和4是因数,20是积。除法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0÷5=4。两者互为逆运算,且满足: 积 = 因数 × 因数 被除数 = 除数 × 商 + 余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