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力与结合能》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核力性质。 知道四种相互作用 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 【学习目标】 (1)知道4种基本相互作用,知道核力的性质。 (2)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概念。 (3)能用质量亏损和智能方程计算核能相关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基础上,探究是什么作用使质子和中子有机的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为此首先安排了“核力与四种相互作用”阐明万有引力、电磁力和核力分别在不同的尺度上发挥作用。在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大胆“猜想”在研究中的作用。核力是从力的角度认识原子核,结合能是从能的角度认识原子核。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库仑力,知道同种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但是质子带正电,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何从力的角度和能的角度认识原子核,也是学生比较想知道的。同时这一部分的学习,为后续的裂变和聚变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能够挤在一起而不散开?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吗? 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去比较万有引力和库仑力的大小,为了计算方便,仅给出数量级。 质子间距数量级为10-15m;质子质量数量级为10-27kg;质子电量数量级为10-19kg;万有引力常量数量级为10-11;静电力常量数量级109。 通过计算发现 由此看到,万有引力无法抵消库仑力斥力,物理学家发现:有第三种力存在,是这种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这就是核力 (2)核力 使核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原子核的力 1.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2. 核力是短程力。约在10-15m量级时起作用,距离大于0.8×10-15m时为引力;距离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因此核子不会融合在一起;距离为10×10-15m时核力几乎消失 3. 核力具有饱和性,即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产生核力作用。 4. 核力与电荷无关,它存在于质子、质子间,中子、中子间,质子、中子间。 (3)四种相互作用 要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尺度上。 (4)结合能 宏观模型:相距很远的两个物体,由于万有引力而相互接近,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后撞在一起,动能变成它们的内能散失掉了。两个物体为了结合而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些能量,如果要把它们分开,还要重新赋予它们这份能量。 由于核子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所以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变化。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放出一定能量;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同样的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微观模型:用γ光子照射氘核,可以使它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从实验知道,只有当光子能量等于或者大于2.22MeV时,这个反应才会发生。相反的过程是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要放出2.22MeV的能量,这个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核反应方程如下: 可以从核力做功的角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结合能。同时要强调,结合能对应一种变化的能量,是吸收或者释放的能量。 问:结合能越大,原子核是不是越难被拆开? 结合能大小能反应原子核的稳定程度吗? 核子数目多,结合能自然要大一些,但是是不是每两个核子之间的结合更紧密呢?因此只有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才能反映整个原子核的稳定程度,既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叫做比结合能。 U-235 Li-6 虽然U-235比Li-6结合能大,但是却没有Li-6稳定,因为它的比结合能小。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 (5)质量亏损 原子核的结合能很难直接测量。幸好,爱因斯坦已经给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