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0963

17.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1020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短文两篇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语言表达 1.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陋室依旧 ①一个细雨蒙蒙的秋日,千里之外的我,独自一人来看自己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也向往了无数次的陋室。 ②和南方很多小城镇一样,和县,这个因刘禹锡的陋室而闻名的小县城,依然保留着一份古朴和典雅。整洁的街道,不多的行人,给人的感觉是清净和悠闲。千年前的陋室已扩建成陋室公园,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史”的地方长官。 ③从公园大门往里走,迎面是一座林木葱茏的土山,山下是一汪清澈的湖水。沿着湖边的小路,走不多远,就看见了位于半山腰的陋室。和很多知名景点不同的是,这里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我猜想,来这里的游客多半是吟咏着中学语文课本里那篇《陋室铭》来的。不多的游人,更显得陋室环境的清幽。小小的院落,中间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小路右边有块石碑,刻有《陋室铭》全文;左边是一间厢房,里面陈列着和县当地一些名人的字画。沿着小路往里走,踏过四级台阶,就来到陋室门口。白的墙壁,青的瓦片,朱红的大门,门旁摇曳的翠竹,这一切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叫唐朝的时代。 ④一千二百多年前,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之房。但和州的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知他改革雄心不灭,便多次刁难,不让他住在衙门内。先是安排他到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不久后让他移居德胜河边一处面积被减掉一半的屋子;之后又命他搬到城中最小的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就是“陋室”。半年光景,刘禹锡被迫连续搬家3次。激愤之中,他一气呵成,写下了《陋室铭》这篇千古铭文,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⑤走进陋室,只见四面墙壁挂着十几幅刘禹锡画像,诠释着刘禹锡一生的宦海沉浮。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幸贵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是的,千百年后的人们,记住了那个站在历史的潮头,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的刘禹锡;记住了重游玄都观,高歌“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屈的刘禹锡;也记住了激荡过“淮水东边旧时月”的旷达的刘禹锡。今天,他的这种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报国雄心、一种奋发昂扬、永不言败的精神。 ⑥如今,刘郎已远,陋室仍在。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我相信,它将永远站立在千百万读书人心中,永远站立在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中。 (选自“一九文学网”,有删改) 2.理清游踪能帮我们更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请根据下面提示,补全作者的游踪。 “从公园大门往里走”――“( )”――“沿着小路往里走,踏过四级台阶,就来到陋室门口”――“( )”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陋室依旧”的含义。 4.请分析第③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判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和县的古朴典雅、清净悠闲,能对陋室起到反面衬托的作用。 B.文章第④段用插叙既交代了刘禹锡居于陋室缘由,又交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丰富了文章内容。 C.这篇游记综合运用了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