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2168

3*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04-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174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学生,教师
    3* 安塞腰鼓 @积累与运用 1.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千龙进发!好一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船队!一划起来就kànɡ fèn了,喧嚷了,不可遏制了!百十只龙舟像百十发离弦的箭,劈开水波,冲破羁绊,向前飞速滑去。争渡,争渡!弹雨一样,是踊跃的水花;炸雷一样,是震撼的鼓声;弓箭一样,是风驰电掣的龙舟。哗哗!隆隆!嗬嗬!这pánɡ bó的气势撼动了岸上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他们沸腾了!他们翘首而望,那无数条龙在河道上迅速转弯,远去,消失,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kànɡ fèn pánɡ bó 亢奋 磅礴 (2)给加点字注音。 羁绊( jī ) 撼动( hàn ) 翘首而望( qiáo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劈开水波”“风驰电掣”的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B.语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哗哗”“隆隆”“嗬嗬”都是拟声词。 D.“转弯”“消失”“涟漪”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动词、名词。 【解析】“劈开水波”是动宾短语,“风驰电掣”是并列短语。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 (1)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②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③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解析】句段中心内容是“寻找民俗文物,弘扬民俗传统”,因此②是首句,总领下文;④与①说明了中国民俗文化传承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的重要性,①句中“正是这种民俗文化”紧承④句中的民俗文化,所以是④①;③句是结论,说明了弘扬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正确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C。 (2)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把“世代传承”与“创造”调换位置。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代表作品有《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安塞腰鼓 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记叙文阅读———考点:概括事件 技法点拨:第一步:审题。题干中出现“哪些”“哪几件”,表明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有时题干明确指出几件事。第二步:阅读全文,进行分析,确定作答要点。需将内容初步分层(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第三步:提取要点,简要概括。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 答题规范: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 ◇习题链接 “课外拓展”T3 @课外拓展 陕北秧歌 张亚宁 ①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似众仙齐奏鼓乐,又似万马奔腾。 ②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③你瞧,七八个彪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中年伞头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