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2347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41张)

日期:2025-04-2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33940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4、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 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地貌等。 1、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 生物 大气 岩石、地貌 水 土壤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思考2:图中列举的物质迁移涉及的自然要素有哪些? 大气、生物 水、土壤 生物、水、大气、土壤 生物、土壤 岩石、土壤 岩石、土壤 思考3:这些物质迁移通过哪些地理过程实现的? 生物循环 水循环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2、自然环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方式: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生物循环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2)意义: 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生物循环的核心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①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②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和陆地水循环过程; ③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 ④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3、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尘埃 水热条件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2)实现途径: 主要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热量、二氧化碳 水圈→水分 岩石圈→营养盐 生物圈→叶绿素 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3)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案例1:地球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2、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削减CO2的途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CO2与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主要途径) 1、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 2、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 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案例2: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案例3: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 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