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第三课时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副族)金属元素之一。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根据教参安排,“铁及其化合物”需要三个课时。其中铁的化合物安排两个课时。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化铁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还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运用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钠和氯属于典型的主族元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思路。而铁属于副族元素,学生既可以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把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知道Fe3+的检验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质,形成证据意识。 2.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盐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 通过学习铁盐,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 结合应用实例,将铁盐性质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评价目标】 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2.通过对铁盐转化关系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 3.通过对补铁剂是否变质检测、印刷电路板制作等进行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Fe3+的检验、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 难点:Fe、Fe2+、Fe3+转化关系模型的建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发挥核心概念(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 2.实验探究———利用“实验”、“探究”等栏目,发挥实验探究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实证功能,形成证据意识。 3.情景教学———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真实问题情境。 六、教学设计思路 补铁剂———琥珀酸亚铁片引入(使用说明书相关内容分析) Fe2+和Fe3+的转化、 Fe3+的检验 Fe、Fe2+、Fe3+转化关系模型的建构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补铁剂———琥珀酸亚铁片的介绍 严重缺铁需要服用补铁剂这一真实情景引入。 展示补铁剂及说明书。 活性成分含Fe2+的盐 补铁剂与维生素C搭配,有利于补铁剂的吸收。为什么? 思考:如何实现 Fe3+转化为Fe2+ 小结:Fe2+和Fe3+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从元素价态角度进行分析 Fe2++氧化剂 = Fe3+ 类比Fe2+转化为Fe3+的研究思路,思考分析得出: Fe3++还原剂 = Fe2+ 实验探究:Fe2+和Fe3+的转化 一、探究Fe2+ 转化为Fe3+ 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一,演示利用氯水将Fe2+ 转化为Fe3+ 演示实验 思考1.如何充分的证明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