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在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利用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通过一个例题把在第二章里学习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分散了第二章集中学习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难点。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在初中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有重要意义。 三、素养目标 1.【教学目标】: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及相关物理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2.【评价目标】:通过从简单到复杂,善于把问题分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来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教学设计思路 物质的量那部分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十分紧密,可以通过对粒子数目、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之间关系公式复习进行导入。以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为例,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从宏观的物质质量以及微观粒子数目切入,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在此基础下,通过例题“250 mL 2mol/L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使学生掌握运用物质的量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初步计算。最后通过扩展练习进行巩固。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环节一:温故知新,承前启后 【板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投影】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复习回顾]物质的量与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投影】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学生活动】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和成长点,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 环节二:实例切入,新知突破 【探究】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例1]以H2和O2反应为例,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观察上面的数据,同学们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在高中阶段的化学计算中,我们将不再沿用初中的质量计算体系,而是要建立使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新型模式。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学生倾听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物质的量浓度(c)、气体摩尔体积(Vm)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对于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