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333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6462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隋唐,制度,变化,创新,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课程标准分析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通过提供丰富史料,激发学 生的探究精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纵观整本教材,本课属于专题课,主题围绕制度方面的创新进行。主要涉及隋唐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三方面制度的创新,主线明确,但其中知识点繁杂,涉及范围广,需要学生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捋清前后联系。在此前提下,再掌握制度的创新之处,认识到与时俱进的隋唐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感受到制度的创新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所作的贡献。 学生学情分析 1.从知识储备看: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对隋唐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完整体系,认识是初步的、浅显的。又由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是时间跨度大、知识点涵盖范围广,因此学生自身水平与本课内容特点形成冲突。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将对教材进行整合,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2.从理解能力看: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需要借助不同形式的材料启发其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既符合学生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本课面向高一学生,此时刚刚学习完第5、6、7课的内容,对三国到隋唐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本课内容量大、跨度大,学生不易从整体上把握,需要教师整合线索、把握脉络协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探究,让学生了解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结合图片,明确隋唐制度变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理清时间线索,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从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宏观角度进行理解认识。 3通过精选有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方面的史料,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素养水平。 4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制度做出历史解释。 5通过学习本课和阅读相关史料,认识制度创新对国家与民族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由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重难点 1通过史料探究,让学生了解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结合图片,明确隋唐制度变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理清时间线索,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从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宏观角度进行理解认识。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教师活动1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学生活动1 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 “登科”对于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又是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 用古诗创造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环节二: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熟悉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完善历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环节三:教的活动3 材料三: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将州郡人物依门第、品状分为九等。 ——— 《资治通鉴·魏纪》学的活动3 思考: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