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形和地势》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学校德育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之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将德育内容内化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德育的渠道之一。在本节课教学,中国地形的探究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学科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要求】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2、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综合思维)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人地协调观)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综合思维) 4.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5.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地理实践力) 6.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综合思维) 7.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 运用中国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3、在地图上记住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及其位置。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2、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出示景观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 学生回忆回答。 温故而知新。 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