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第6课 背景 时间、地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 内容 意义 1956年,北京 (1)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对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人民的利益,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2)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 “大跃进”是福是祸? 提出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议还通过了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表明这是一次全面发动“大跃进”的会议。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大跃进表现①: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居民捐献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全民大炼钢铁 土高炉遍地开花 为完成指标,全国近亿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投入的人力达6000多万人。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535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大跃进”时的炼钢指标 高指标 瞎指挥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重千斤,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各地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 浮夸风 大跃进表现②:农业上,盛行浮夸,虚报产量; 1959—1961三年,总产量减少611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从299.5公斤降至207.27公斤,人均产量甚至倒退回解放前水平。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是规模大,平均每社由28个合作社组成,有农户四五千个到一两万个;所谓“公”,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及其他公共财产全部转归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自养牲畜、树木等,都由公社统一调用,统一安排,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相关史事 共产风 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结果 1959年—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饿死的人达3000多万。 刘少奇引用并肯定农民说法“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①积极 ②消极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左倾错误的原因 评价 1961年初———1965年 (1)时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方针: (3)结果: 1962.1.11-2.7日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对推动经济全面调整起到积极作用。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八字方针 (三)调整国民经济 为什么会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这些错误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没有正确认识国情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失误 原因 经验教训 红卫兵大串联 毛泽东被红卫兵亲切地称为“红司令” 受到接见的红卫兵与毛主席 和林副主席在一起 二、“文化大革命”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是文革的纲领性文件,1966年8月8日由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 革命性质:强调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目标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群众路线:提出“放手发动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