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作者:苏轼(宋) 知人方能论世事,书愤以表爱国志 ———品读陆游诗《书愤》 陆游 书 愤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意 。 2、品味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把握“愤”的内涵和根源。 3、感受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事而感 爱国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题。 导入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 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著名诗作有: 《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著名词作有: 《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初读有感 解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思考: 作者“书”了哪些内容? “愤”又包含哪些不同的含义?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 【初读】 感知“书”和“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总结诗人所“书”之事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体味情感 诗中的“愤”包含哪些含义?请以“我从……(原文)中感受到了诗人对……的愤懑/激愤之情”作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体味情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如何“书”之? 学习手法 对比 ①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早年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晚年形象:“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北定无望。 当初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②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对比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南宋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