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授课人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的意义,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同时,强调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让学生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乘除法验算。此外,还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回顾 (1)能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会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2)通过对乘除法意义及关系的探究过程,提升自主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3)在学习乘除法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善于思考的态度并体会数学知识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用于验算。 (2)教学难点:从学生角度,难以从实例中归纳出乘、除法的意义;从知识角度,理解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以及运用除法意义解释解题依据。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实例,以及相关的计算过程和图形辅助理解。 (2)互动白板,以便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和总结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 (3)《小学数学练习册》,提供额外的乘除法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 + 3 + 3 + 3 = 12 用乘法算:3 × 4 = 12 教师:为什么我们可以用乘法来代替加法呢?请小组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因为这里有4个3相加,可以用3乘以4来表示,这样更简便。) 教师:很好,谁能总结一下乘法的定义?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教师小结:是的,乘法就是这样一种简便运算。其中,3和4称为因数,12称为积。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个例子中的因数3换成5,结果会怎样? (生:5 × 4 = 20) 教师:非常好!那么,如果因数4换成6呢? (生:3 × 6 = 18)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乘法不仅可以简化多个相同加数的累加,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出结果。 (2)理解除法的意义 改编例题 教师:现在,我想把上面的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改写。 出示例2(2)、(3) 第(2)题:12 ÷ 3 = 4 第(3)题:12 ÷ 4 = 3 教师:与第(1)题相比,第(2)题和第(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生:第2题是已知总数和每个部分的数量,求份数;第3题是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个部分的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呢?请大家再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除法就是在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的情况下,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教师小结:是的,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其中,12称为被除数,3或4称为除数,4或3称为商。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实际问题,如果小明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你能用除法来解决吗? (生:12 ÷ 3 = 4,每人能分到4个苹果。) 教师:非常好!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