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难 成功 垫脚石 导入新课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学习目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今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本文是一篇赠序,古代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 文学常识 遇到困难 解决办法 品德 结果 勤 艰 整体把握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整体把握 突出作者一心向学、 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突出作者内心 的充实和强大 突出专心学 习的重要性 思考: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整体把握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1.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勉励马生,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①要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 ②要勤劳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讨论探究 2.读了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学习要敢于发问。 学习要有主动性。 学习要勤奋刻苦。 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一个人是否成才,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值得推广学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时代都要发扬。我们只有尊敬师长,遵从师长的教导,才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不值得学习。尊师不等于怕师。我们要在尊重老师的基础上同老师成为亲密的朋友,互相信任,互相沟通,带着愉悦的心情向老师学习,大胆质疑,合理发问,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我们的能力,并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写作借鉴 日积月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关于“勤”的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