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33048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84551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22张,课件,7课,创新,变化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壹 贰 肆 伍 叁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法学法 陸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版2020年修订):“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上承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下启第8课《三国至隋唐文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隋唐制度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强调在历史的发展线索中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本课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属于核心知识,并且属于本单元和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心理特点:学生通过影视剧或文学作品较多接触隋唐历史时期,兴趣较为浓厚,思维活跃。 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分析能力提升,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秦汉以来的朝代更迭、隋唐盛世等知识点。 学习短板:学生虽有初中的知识基础,但是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力不够,对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及创新比较陌生。 高一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01 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 教学重点 02 教学难点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A 合作探究法 D C B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史料教学法 对比分析法 情境创设法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 1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2 中枢之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3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教学过程·导入 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 “登科”对于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 图1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古诗创造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 教学过程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以及措施 。 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 赵翼《廿二史札记》 选官之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教学过程 材料四: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