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36557

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达标检测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991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答案,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学年
  • cover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锸、中原地区的陶博山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将冶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2.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取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副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4.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唐宋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这反映出中国(  )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5.下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品的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6.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7.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8.9—10世纪,埃及工匠在进口蓝绿釉等瓷器的线纹装饰和色彩的启发下,发展出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纹陶器。此外,在埃及福斯塔特(9—18世纪)发现的近70万片陶瓷碎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其中又有70%—80%是中国瓷器的仿制品。该材料主要表明(  ) A.制瓷业是埃及社会经济支柱 B.经贸交流利于促进文明发展 C.中非间的经贸交流历史悠久 D.埃及的制瓷技术来源于中国 9.据不完全统计,15世纪末以后,东亚海域来自全球的各国沉船有30余艘。其中中国船数量最多,发现于中国南澳、海南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次为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沉船,发现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除此之外,东南亚本地沉船发现于越南、菲律宾。这说明(  ) A.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 B.传统海上商路日趋没落 C.欧洲列强赢得了主导地位 D.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 10.14世纪中叶,中国青瓷、青白瓷等成为出口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市场的主要瓷器种类。16世纪晚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贸易中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的主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