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成就 先进人物 挫折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雷锋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单元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人民当家做主(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生产力 发展 生产关系 变革 适应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 基本 政党制度 基本 民族制度 考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 目的 起止时间 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 。 特点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年-1957年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建设人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重工落后,阻碍发展; ②增强国防,巩固政权 ③学习苏联成功经验 考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成就 一桥 二铁 三公 四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沈阳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鹰厦铁路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川藏公路 考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 建设也加紧进行。 时间 地点 会议内容 ①大会通过《 》;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民主政治 1954年9月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毛泽东 国家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刘少奇 人大委员长 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 经济 工业化 实施一五计划 政治 民主化 (1953—1957年底) 召开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 物质基础 保障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基础,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考点3 三大改造 原因 时间 目的 主要形式 实行原则 结果 1953—1956年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土地改革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地主私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归农民私有)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土地归集体公有) 没收地主土地分 给无地少地农民 农业生产合作社 (方式)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考点3 三大改造 1.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考点3 三大改造 2.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合作化 背景 方式 结果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考点3 三大改造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