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唐玄宗天宝年间,胡人安禄山晋升为节度使,深受唐玄宗信任。据说他为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以300多斤的体重,在他们面前跳当时流行的胡旋舞,旋转如飞。安禄山手握重兵,野心逐渐膨胀,导致与中央的矛盾加深。755年,安禄山发动大规模叛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叛乱为什么会发生 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等基本史事,认识唐玄宗晚年与唐朝后期的腐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发展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一局面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轨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领导人有直接的关系。(家国情怀)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杨贵妃与唐玄宗 杨贵妃的堂兄 ①朝政腐败,奢靡之风盛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死亡过好几个大将如郭英杰、王天运等等。 ———谷霁光《谷霁光史学文集》 ②连年战争激化社会矛盾,边疆形势愈为紧张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 ———《新唐书》 根据材料,指出节度使拥有的权力。 集军权、行政权和财力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外重内轻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安禄山(703-757):今辽宁人 ,粟特族。天宝年间,平步青云,兼任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唐玄宗对其颇有好感,还当了杨贵妃的养子,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唐玄宗对此不加干预,起兵造反一年多被侍从杀死。 史思明(703年—761):宁夷州突厥人,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年,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后被其子与人合谋杀死。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 2.经过 观看视频,梳理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占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成都,叛军攻下长安。 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763年平叛成功 一、安史之乱 3.影响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前,754年唐朝人口约5292万,到760年只剩下约1699万,唐朝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可视作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是137年的伟大与繁荣,而之后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只得采取安抚政策。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命令,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②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损失严重) ①使唐朝由盛转衰 ③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背景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宦官废立皇帝,制定国策,任免朝臣;批阅奏折,掌握禁军;专权横行,无恶不作。 中央 宦官专权 地方 藩镇割据 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847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 ①政治腐败,宦 ... ...